秋雨敲打著老街青石板時,我總想起初到榆林的那個秋日。雨絲暈染黃土高原的輪廓,街角羊雜碎的香氣,成了我與這座城和解的第一個暗號。三載春秋過,煙火里的味道早和雨聲一起,刻進日常肌理。
晨霧未散的巷口,賀記羊雜碎的銅鍋冒著熱氣。老板掀開棉簾,羊骨香裹著雨意涌來。羊肚柔韌,羊腸軟糯,粉絲吸飽老湯,撒上香菜與油潑辣子,一勺熱湯下肚,指尖寒意化作暖意。無數(shù)秋雨清晨,我捧著這碗慰藉,看老板添湯加肉,聽鄰桌大叔用陜北話嘮收成,恍惚間似是土生土長的榆林人。
雨勢漸急,綏德油旋的焦香勾人。老匠人甩動面團,轉出層層油花,一壓一擰成漩渦紋路。爐火舔著烤盤,油脂滋滋作響,出爐的油旋金黃油亮,酥皮薄如蟬翼,咬下去簌簌掉渣,椒鹽混著麥香在齒間炸開。我躲在屋檐下,攥著熱乎油旋,酥脆聲響與雨聲交織,成了秋日獨有的樂章。有次雨大,老板多塞我一個:“熱乎的能暖手”,這份暖意比油旋更難忘。
暖身極致當屬橫山羊肉。“陜北羊肉數(shù)橫山”,清燉羊肉在砂鍋里咕嘟作響,只放姜蔥便足夠鮮美,肉質細嫩入口即化,唯有黃土地滋養(yǎng)的醇厚肉香回蕩。秋雨最涼時,我約朋友去田軍羊肉面,點碗加滿羊肉的揪面片,面片裹滿湯汁,配著面湯 “原湯化原食”,寒氣消散無蹤。老板說我 “吃相像本地人”,實則是味道將我融進煙火里。
午后雨歇,鎮(zhèn)川干爐是最好的零嘴。形似面鼓的干爐印著小紅印,咬開酥脆外皮,咸香散開,成了我辦公室常備點心。路過白氏老婆婆的店,會捎份風干羊肉剁蕎面。蕎麥面粗糲筋道,風干羊肉絲鋪滿碗頭,一勺濃湯潑下,咸香與麥香交融,藏著陜北人的豪邁與匠心。
傍晚雨幕中,定邊爐饃饃的甜香溫柔??局涟桌锿更S的爐饃小巧玲瓏,酥皮層層疊疊,棗泥餡兒清甜不膩,中和了羊肉的厚重。就著米脂小米粥,顆粒圓大的小米熬出三層米油,濃稠似蜜,是黃土高原的溫潤饋贈。我漸漸懂得,榆林美食是農耕與游牧文化的交融,如小米的綿與羊肉的烈,在碗中達成和諧。
今夜秋雨又至,廚房上周買的榆林豆腐散發(fā)豆香。用普惠泉 “桃花水” 點制的豆腐,白如脂嫩如云,拌上小蔥便是滿口醇厚。忽然明白,三載尋味早已超越食物本身。雨中的熱湯、爐火邊的笑語、食物里的匠心,讓這座塞上古城,成了真正的故鄉(xiāng)。
雨還在下,胃里的暖意,足以抵御所有寒涼。(陽木生態(tài)公司: 靳亞慧)